“90后”人大代表丁禹皓:深耕苎麻兴产业

盛夏竹乡,酷暑难耐。然而,在四川大竹经济开发区的现代化厂房群内,四川亚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全速运转。1991年出生的丁禹皓,一个土生土长的大竹人,作为该企业的董事长,凭借企业家的开拓锐气与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,正引领大竹县从“中国苎麻之乡”迈向“世界麻纺产业高地”。这位年轻的“90后”以全产业链思维激活传统产业,使千年苎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情系桑梓:他让苎麻插上腾飞翅膀

大竹县虽享有“中国苎麻之乡”的美誉,却长期陷入“原麻低价外销、产业链断裂”的发展困境。2022年7月,丁禹皓带领亚缇纺织入驻四川大竹经济开发区,秉持“传承红色基因、麻纺技艺与竹乡情怀”的初心,构建起了“种植—脱胶—纺纱—织布—服装”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。这一前瞻性布局彻底颠覆了“卖原麻”的传统模式,通过全链条价值挖掘,后端产品附加值实现了数十倍的提升。

“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产业优势,关键在于转化能力的构建。”作为大竹县十九届人大代表,丁禹皓将产业实践与履职尽责紧密结合。他带领团队深入走访31个乡镇的麻农及行业专家,构建了紧密的联农带农合作机制:在种植端推进品种改良工程,在加工端引入智能生产设备,形成了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的创新体系。2024年,公司产值达到4.6亿元,2025年预计可实现产值7亿元,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典范样本。

针对传统麻纺行业“高污染、高能耗”的痛点,丁禹皓将技术创新视为转型的核心驱动力。企业投资引进700余台(套)智能设备,其中全电脑粗纱机和自动络筒机的应用,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,人力成本降幅超过40%。在环保方面,通过工艺优化,每吨原麻的水耗降低25%;配备智能蜂窝式除尘系统后,车间粉尘浓度下降超过70%,生产环境与区域空气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。

与此同时,该企业还与东华大学、西南大学等高校展开了深度产学研合作,持续推动技术突破:苎麻纤维束加工带状精干麻工艺每吨节水150吨,生物质燃料锅炉改造为燃气锅炉后,综合能耗下降15%以上。“绿色发展并非成本负担,而是核心竞争力。”丁禹皓的这一发展理念,有力推动了亚缇纺织成为行业“低碳麻纺”的典范企业。

倾情履职:他为苎麻发展献计献策

“企业的价值最终应体现在回馈家乡、服务地方发展上。”丁禹皓构建的“公司+基地+种植大户/农户”红色产业链体系,已带动3000余户麻农,年户均实现增收1.2万元,并吸纳100余名留守妇女经过系统培训后稳定就业,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。在乌木镇广子村,他打造了一个集草木染手工体验、农耕研学于一体的苎麻文化体验基地,新建“木言书屋”,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,实现产业从“卖原料”向“卖文化”的价值跃升。

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,丁禹皓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,通过调研走访,持续关注苎麻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。“在今年2月的县人代会上,我提出的建议是能够引进更多人才、更多企业,在技术和设备上加强更新换代,以卓越的品质,推出多样化的苎麻产品,将薄如蝉翼、细如罗绢的苎麻织物引进千家万户。”

同时,丁禹皓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和专业优势,围绕行业领域热点、难点、焦点,全面了解苎麻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条发展情况,并积极建言献策。作为苎麻产业人大代表专业小组组长,积极推动构建“人大工委+代表专业小组+产业专班+政府部门”的四方联动机制,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制度动力。企业累计向妇女儿童关爱、贫困助学、乡村振兴等领域捐赠资金超过200万元,丁禹皓本人也因其在行业中的突出贡献,荣获中国麻纺协会2023年度“未来之星”称号。

2025年2月,在大竹县第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,丁禹皓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,对于从事纺织行业的他来说,就是依托资源优势,加强苎麻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“让麻农们的腰包鼓起来,让苎麻文化走向世界舞台,这是我作为人大代表和企业家的双重使命。”这位苎麻产业的领军人,正以全产业链战略思维,推动大竹苎麻产业朝着“全球麻纺标杆”的目标迈进,使“中国苎麻之乡”这块金字招牌更加闪耀,绽放出时代的新光彩。

作者:大竹县人大监司委  王晓林